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鼻间鼻沟短于前额鳞沟;颞鳞2+2;下枚前颞鳞入眶甚多;背鳞通身23行,全部起棱或仅两侧最外一行平滑,脊鳞不扩大;腹鳞144-177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1雄,广元、茂汶各1雌,南充、南川各1雄,荥经、古蔺各1雄1雌,峨眉4雄5雌,宝兴3雄4雌。贵州印江1雌。湖南平江1雌。福建4雄6雌。共计16雄21雌。
形态描述 体小型,圆柱状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全长雄蛇(365+106) mm,雌蛇(470+90) mm。背面棕黑色,略具金属光泽,背脊有一深黑色纵线,从顶鳞后缘向后延伸至尾末端,占脊鳞及两侧各半枚鳞;腹鳞色略浅。吻鳞小,三角形,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;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;颊鳞1枚入眶;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,一号(CIB639166)两侧各有一眶前鳞,一号(CIB561842)左侧有眶前鳞,另2号(CIB755154,CIB785040)左侧有一眶后鳞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约等于从它的下缘到口缘的距离;颞鳞2+2 (3),两枚前颞鳞均入眶或仅上枚入眶,第3列上颞鳞在顶鳞之后相隔1-4枚小鳞(枕间鳞),仅2号雌蛇(CIB79110068, CIB6415915)彼此相切;上唇鳞6, 3-2-1式,有两号一侧为5, 3-1-1式;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的长度约等于前5枚长度之和。下唇鳞5, 2号为6,有6号一侧为6,前3对切前颔片;颔片2对,通常前颔片长于后颔片,有两号颔片3对,另2号仅左侧为3,有一号左侧为1。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亦有在颈部、中段、肛前增多或减少者,但仅一号通身25行;全部起棱或仅两侧最外一行平滑而扩大。腹鳞雄蛇(16号)144-163,平均154. 9,雌蛇(21号)154-176,平均161.5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雄蛇(16号)50-69,平均60. 6,雌蛇(21号)40-54,平均48. 5。
上颌齿每侧16-20枚,后部略扩大。
半阴茎细长而分叉,伸达第16-17尾下鳞;从基部至分叉末端的内侧有一纵沟。自基部三分之一(第6尾下鳞)处开始分叉。分叉部分具螺旋状环纹26-39个。每一环纹上被绒毛,末端有小孔。
文献记载:Boulenger (1896:613)报道浙江标本腹鳞180; Chang和Fang (1931:
264)记江苏南京标本腹鳞177; Pope (1935:183)综合报道背鳞颈部及中段23行,很少为21行,肛前23或21行,很少为22行。
第二性征:雄性个体细长,下唇鳞及额片具疣粒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1雄,广元、茂汶各1雌,南充、南川各1雄,荥经、古蔺各1雄1雌,峨眉4雄5雌,宝兴3雄4雌。贵州印江1雌。湖南平江1雌。福建4雄6雌。共计16雄21雌。
形态描述 体小型,圆柱状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全长雄蛇(365+106) mm,雌蛇(470+90) mm。背面棕黑色,略具金属光泽,背脊有一深黑色纵线,从顶鳞后缘向后延伸至尾末端,占脊鳞及两侧各半枚鳞;腹鳞色略浅。吻鳞小,三角形,从背面仅能见到它的上缘;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;颊鳞1枚入眶;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,一号(CIB639166)两侧各有一眶前鳞,一号(CIB561842)左侧有眶前鳞,另2号(CIB755154,CIB785040)左侧有一眶后鳞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约等于从它的下缘到口缘的距离;颞鳞2+2 (3),两枚前颞鳞均入眶或仅上枚入眶,第3列上颞鳞在顶鳞之后相隔1-4枚小鳞(枕间鳞),仅2号雌蛇(CIB79110068, CIB6415915)彼此相切;上唇鳞6, 3-2-1式,有两号一侧为5, 3-1-1式;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的长度约等于前5枚长度之和。下唇鳞5, 2号为6,有6号一侧为6,前3对切前颔片;颔片2对,通常前颔片长于后颔片,有两号颔片3对,另2号仅左侧为3,有一号左侧为1。背鳞窄长,披针形,通身23行,亦有在颈部、中段、肛前增多或减少者,但仅一号通身25行;全部起棱或仅两侧最外一行平滑而扩大。腹鳞雄蛇(16号)144-163,平均154. 9,雌蛇(21号)154-176,平均161.5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雄蛇(16号)50-69,平均60. 6,雌蛇(21号)40-54,平均48. 5。
上颌齿每侧16-20枚,后部略扩大。
半阴茎细长而分叉,伸达第16-17尾下鳞;从基部至分叉末端的内侧有一纵沟。自基部三分之一(第6尾下鳞)处开始分叉。分叉部分具螺旋状环纹26-39个。每一环纹上被绒毛,末端有小孔。
文献记载:Boulenger (1896:613)报道浙江标本腹鳞180; Chang和Fang (1931:
264)记江苏南京标本腹鳞177; Pope (1935:183)综合报道背鳞颈部及中段23行,很少为21行,肛前23或21行,很少为22行。
第二性征:雄性个体细长,下唇鳞及额片具疣粒。
大小
全长雄蛇(365+106) mm,雌蛇(470+90) 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,亦见于长江沿岸。穴居,以蛆躬伪食。剖视4-9月采自福建崇安的6雌性成蛇,有处于发育不同程度的卵粒2-7枚。
垂直分布:自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到1800 m(四川峨眉山)。
垂直分布:自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到1800 m(四川峨眉山)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山区,亦见于长江沿岸。穴居,以蛆躬伪食。剖视4-9月采自福建崇安的6雌性成蛇,有处于发育不同程度的卵粒2-7枚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自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到1800 m(四川峨眉山)。
国内分布
江苏(南京)、浙江(杭州、临安、肖山、定海、镇海、天台、遂昌、龙泉)、安徽(歙县、祁门)、福建(福州、邵武、崇安、霞浦、周宁)、江西(九江一庐山)、湖北(宜昌)、湖南(长沙、平江、道县)、广西(龙胜)、四川(青川、广元、宜宾、古蔺、洪雅、峨眉、南川、南充、蓬安、岳池、万源、荣经、宝兴、茂汉、汉川)、贵州(印江、雷山)、云南(威信、镇雄)、陕西(商县、洛南、商南、山阳、柞水、宁陕、佛坪、宁
强)、甘肃(华亭、天水、徽县、康县、文县)。
强)、甘肃(华亭、天水、徽县、康县、文县)。